新书速递 | 2021-2022年海外艺术史新作(现当代篇)
按:
本期是2021-2022年海外艺术史新作下篇,上篇可点击参看新书速递 | 2021-2022年海外艺术史新作(前现代篇)。如上篇所言,本公号对海外艺术史讯息的收集力求同时跳出西方中心与中国中心的局限,以期能为中文世界的讯息做出重要补充。本期书单从收集到发布大约也有两个月的时间,虽然不可避免需要做很多筛选,也的确为了篇幅适当和就中文语境而言的相关性略去了个别著作,但在较为松散无序的记录和收集之后反观整个目录,也可以看出一些现当代领域时下的研究旨趣。在此给出一些观察与归纳。
其一,非西方现当代艺术研究中普遍关注社会政治生态与艺术生产的关系(《美丽的躁动》、《民主时代的神》、《成为巴勒斯坦》、《设计改革》),在对西方现代主义叙事的反思中也包含对长期以来二元对立式冷战思维的反思和对另类激进实践的打捞(《纸本革命》)。其次,对殖民遗产的反思与批判、包括种族和性别在内的身份政治,仍然为学界拓宽正典叙事和理论话语提供了启发(《诗性操作》、《阿兰·洛克与视觉艺术》、《女性建筑师与政治》),而对殖民史的反思往往包涵对第一代全球化时期物质与人员流通的历史梳理,物质性成为重新聚焦历史中被忽视的具身经验和劳作生产关系的棱镜(《南亚的旅行、艺术与收藏》、《黑的身体、白的黄金》);这些著作也试图把当代艺术实践与19世纪殖民盛期的历史图景和物质流通勾连起来,从当代艺术的视角介入、“改写”、重新审视殖民历史,与其他立足当代艺术本体论层面思考作品物质性的研究形成关切上的呼应(《内在生机》、《纯粹性的迷思》)。此外,艺术、媒介与科技的关系仍然是当代艺术研究的核心议题,新作中既有在第一世界语境内部进一步深入探讨从现代时期到当下社会艺术与科学关系的作品(《像素的传记》、《围墙花园》、《回音室》),也出现了来自全球南方视角对科学知识与殖民主义之间关系的反思(《拉丁美洲艺术中的科学去殖民》)。虽然并未刻意摘选,书单中也涌现出一批建筑与城市研究领域视角多样的新作,其中浮现出的议题包括:性别(《女性建筑师与政治》)、另类现代性与当代性(《拉丁美洲大都市》、《设计改革》)、科学史与感官(《回音室》)。
本期内容特邀郭笑菲联合编辑,并由郭笑菲、林蓉和我共同编译完成,特此致谢。今年年底,“三辩席”将更新2022年下半年间的新作,同时兼及这半年中浮现出的学界评价较高的近作。
感谢阅读。
专著
安妮克·伦森 (Anneke Lenssen)
《美丽的躁动:叙利亚的现代绘画和政治》
Beautiful Agitation: Modern Painting and Politics in Syria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现代叙利亚是一个处于不同政治代表机制交汇处的有争议的领土,在这一地区工作的艺术家冒险发展出惊人的新型绘画,将他们的图像与生命力和躁动的能量联系起来。通过审视艺术家纪伯伦(Kahlil Gibran)、阿达姆·伊斯梅尔(Adham Ismail)和法塔赫·穆达雷斯(Fateh al-Moudarres)的作品,《美丽的躁动》探讨了叙利亚画家如何通过激活形式的可变性来重新思考图形与基底、外表与内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伦森征引叙利亚及其他地区的档案资料,揭示了绘画实践在20世纪的新轨迹,这是一个由不断变化的媒介技术、人口流动和对民族国家边界的强制界定所定义的世纪。最终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项对阿拉伯现代主义的研究,它突出而非掩盖那些为抵抗强加的文化身份与主体间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伦森在伯克利大学研究中东地区的现当代艺术实践。
娜塔莎·伊顿(Natasha Eaton)
《南亚的旅行、艺术和收藏:眩晕的交换》
Traval, Art and Collecting in South Asia: Vertiginous Exchange
“艺术与种族研究书系”
劳特里奇出版社 2020年12月
《南亚的旅行、艺术和收藏》质疑有关眩晕收藏、艺术创作和作为扩展领域的博物馆的观念,这最后一项尤其包括英国和南亚的奇观屋(wonder houses)和传教士博物馆(抑或博物馆大巴[museobuses])。
如果英属印度的史学研究长期侧重摄影和“帝国如画性”(Imperial Picturesque),那么本书的重点是一种克里奥尔现代性(creole modernity)的形成,它考察了艺术与劳作之间的关系,包括珠光效果(pearlescence)和斯里兰卡的采珠业、传教士群体中出现的偶像破坏/恋物癖辩论与各种形式的收藏。在探索这些主题的同时,伊顿还强调当代策展和业余女性实践中白人身份的多重谱系与多重现代性,并分析博物馆大巴或博物馆作为一个独特对象如何影响当代艺术家团体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的实践。
伊顿是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系副教授。
卡吉瑞·简(Kajri Jain)
《民主时代的神》
Gods in the Time of Democracy
杜克大学出版社 2021年3月
2018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 为世界上最高的雕像揭幕:这是民族主义领袖萨达尔·帕特尔 (Sardar Patel) 高达597 英尺的雕像。它的高度是自由女神像的两倍,但它仅是 1990 年代印度经济改革后建造的众多巨型雕像中的其中一座。在《民主时代的神》中,卡吉瑞·简考察了具有纪念碑性的偶像是如何在当代印度作为一种宗教和政治形式出现的,她调动“涌现”(emergence)的概念把艺术史研究对象激进地阐释为一种动态集成(dynamic assemblages)。凭借在印度及其离散群体的巨型雕像遗址长达十年的实地考察,以及对雕塑家、赞助人和访客的采访,简巧妙地描述了公共偶像如何以物质手段体现新图像技术、新精神宗教运动、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全球化和达利特大众身份(Dalit-Bahujan)对平等和存在的验证。简在对图像的关键概念的再思考中聚焦前殖民地,展示了这些新的美学形式如何同时对“可感界的基建”(infrastructures of the sensible)进行宗教和政治再加工。
卡吉瑞·简是多伦多大学现当代南亚艺术史教授。
凯拉·卡巴尼亚斯(Kaira M. Cabañas)
《内在生机:现当代艺术中的意涵与物质性》
Immanent Vitalities: Meaning and Materiality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21年4月
美国学院艺术协会2022年艺术批评年度著作得主(Frank Jewett Mather Award)
当代艺术界已经出现了艺术品的新现实:艺术品不再被视为一种自足的、无生命的形式,而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能动的物质主体(active material agent)。在这本书中,凯拉·卡巴尼亚斯描述了艺术的物质性概念是如何发生如此显著的转型的,并探索从20世纪中叶至今在委内瑞拉、巴西和西欧的关键艺术实践。《内在生机》描绘从格戈(Gego)到劳拉·利马(Laura Lima)等艺术家如何与包括心智-物质、文化-自然、人类-非人类,乃至西方-非西方在内的种种二元论拉开距离,扩展了新物质主义(new materialisms)的话语,以期影响我们对何为灵动之物的理解。卡巴尼亚斯追溯了南美和欧洲之间的人、物和思想的迁移,对人们对艺术之能动性不断变化的看法进行了历史化论述,同时促使读者对物质性以及社会差异和生命经验的伦理维度保持持续的关注。
凯拉·卡巴尼亚斯是佛罗里达大学艺术史教授,并在该校拉丁美洲研究、性别研究与妇女研究兼任教席。
乔安娜·佩奇(Joanna Page)
《拉丁美洲艺术中的科学去殖民》
Decolonizing Science in Latin American Art
伦敦大学学院出版社 2021年4月
世界各地的画廊和博物馆正在越来越多地展示将”硬”科学带入艺术的项目。但在有关该主题的出版浪潮中,很少有人关注欧洲和英语世界以外的地区。《拉丁美洲艺术中的科学去殖民》汇编了拉丁美洲艺术家的艺术-科学项目的新合集,范围从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成本合作,到艺术家厨房内进行的本土实验不一而足。
虽然他们借鉴了最近的科学研究,这些艺术项目也使科学“去殖民化”。如果说对自然世界日益增长的知识经常与我们对之的客体化和压榨利用齐头并进,那么本书研究的艺术家则强调了其他物种的主体性和智慧,使超越人类的新形式的合作和共同创造成为可能。他们设计的技术能与有机作用(organic processes)一起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持存,同时他们也寻找方案来替代在拉丁美洲造成广泛生态破坏的榨取主义(extractivism)和单一栽培农业逻辑(monoculture)。他们发展了自己动手做的、开源的、基于共有财产(commons-based)的实践来分享创意产权和知识产权。他们在西方科学和原住民思想之间建立了批判性对话,将一种脱节且抽象的知识形式与它经常被排除在外的文化、社会、精神和伦理领域的经验重新联系起来。
《拉丁美洲艺术中的科学去殖民》探讨了艺术实践如何交流、延伸、补充和挑战科学思想。同时,它探索了艺术领域更广泛的问题,包括:知识、照护和策展之间的关系;非人类的能动性;艺术与实用性;以及不断变化的参与形式。它还强调了拉丁美洲思想家对具有全球意义的主题做出的重要贡献,包括人类世、气候变化和环境正义等方面。
乔安娜·佩奇在剑桥大学教授拉丁美洲文学与视觉文化。
安娜·阿拉宾丹-科森(Anna Arabindan-Kesson)
《黑的身体,白的黄金:大西洋世界中的艺术、棉花与贸易》
Black Bodies, White Gold: Art, Cotton, and Commerce in the Atlantic World
杜克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
在《黑的身体,白的黄金》中, 安娜·阿拉宾丹-科森聚焦棉花这种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中的核心商品,对艺术、商业和殖民主义在19世纪大西洋世界的交织关系展开新的解释。如此一来,阿拉宾丹-科森塑造出一种艺术史方法,使黑人离散群体的历史成为19世纪文化生产的中心。她追索了一种试探性愿景的出现,这种愿景影响了当时对黑人身份的观感,其中针对棉花作为商品和物质的艺术创作与黑人身体的货币价值不可避免的密切联系起来。从“黑人布”(negro cloth)——被奴役的种植园工人穿的纺织品——的生产和再现,到照片和绘画中对黑人佃农的描绘,安娜·阿拉宾丹-科森证明了视觉性是黑人身份与棉花被等同为可榨取资源的核心机制。除了拷问19世纪艺术家的作品外,她还探讨了汉克威利斯·托马斯(Hank Willis Thomas)、卢柏那·西米德(Lubaina Himid)和 因卡·修尼巴尔(Yinka Shonibare CBE RA)等当代艺术家,他们的创作试图与构建黑人身份和劳作意涵的商业和帝国进程做抗争。
安娜·阿拉宾丹-科森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洲族裔研究、黑人离散艺术,并在艺术史与考古系兼任教席。
约瑟夫·克拉克(Joseph L. Clarke)
《回音室:建筑和声学空间的观念》
Echo's Chambers: Architecture and the Idea of Acoustic Space
匹兹堡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
一个房间的声学特性似乎是最技术性但也最神秘的问题。自启蒙运动初期以来,欧洲建筑师一直系统性地试图再现和控制声音在大型室内空间中的传播。他们的工作受到声音科学的启发,但也与关于风格、可视化技术、表演实践和扩大聆听公众的辩论纠缠在一起。《回音室》探讨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建筑实验如何为当代文化中得到广泛接受的声学空间概念(acoustic space)奠定了基础。它侧重于回声和混响在皮埃尔·帕特(Pierre Patte)、克洛德·尼古拉·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卡尔·费迪南德·朗汉斯(Carl Ferdinand Langhans)和柯布西耶建筑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探讨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瓦格纳和麦克卢汉等人极富影响力的声学思想。约瑟夫·克拉克借鉴媒体和听觉文化的跨学科理论,揭示出建筑如何影响我们在物理环境中持续聆听、谈论和创造性地操纵声音的方式。
约瑟夫·克拉克是多伦多大学现代建筑史助理教授。
阿尔维·雷·史密斯(Alvy Ray Smith)
《像素的传记》
A Biography of Pixel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2021 年8月
在最近的千年之交,数字大融合(Great Digital Convergence)令所有媒体类型聚合为一种通用的数字媒体。位元(bit)成为了通用媒介,而像素——一种对位元的特殊包装——征服了世界。自此以后,世界上几乎每一张图片都将由像素组成,包括手机图片、应用程序界面、火星探测器传输、书籍插图、电子游戏。在《像素的传记》中,皮克斯联合创始人阿尔维·雷·史密斯提出,像素是大多数现代媒介的组织原则,他展现了一系列简单而深刻的观念,正是这些观念统一贯穿着各种纷杂而缭乱的数字图像制作。
史密斯关于像素之沿革的故事从傅里叶曲线(Fourier waves)开始,经由图灵机(Turing machines),最后以皮克斯、梦工厂和蓝天工作室的首部数字电影作结。今天,我们遇到的几乎所有图片都是数字化的——以像素为媒介,并且与它们的媒介形成了不可回溯的分离关系;博物馆和幼儿园是模拟范式(analog)的最后两个前哨站。史密斯以引人入胜且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由不可见的东西组成的图片如何变得可见——即数字像素如何转换为模拟显示元素。以数字电影的特殊案例来指代所有”数字光“(Digital Light,这是他对由像素构成的图片的专业称谓),并借鉴他在该领域数十年的工作,史密斯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他的主题——艺术、技术、娱乐、商业和历史。对于在手机上观看过视频、玩过电子游戏或看过电影的人来说,《像素的传记》是必不可少的读物。由作者搜罗并可在线获取的400页注释亦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罗坤(Cole Roskam)
《设计改革:1970年至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筑》
Designing Reform: Architectu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70–1992
耶鲁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几年里,建筑为中国重新融入全球经济和资本主义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本书着眼于政治和社会改革如何改变中国建筑,以及建筑又如何赋改革以具体框架,强调了建筑塑造空间和行为的独特能力。罗坤追溯了后现代主义等海外影响如何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开始渗透到中国建筑话语中,以及凯文·林奇(Kevin Lynch)、贝聿铭和约翰·波特曼(John Portman)等人物如何成为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和新生产模式的关键力量。这项史无前例的跨学科研究为建筑与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见解,考察了建筑作为文化身份在艺术、科学和物理等层面之体现的多重角色。
罗坤是香港大学建筑系建筑史副教授,曾于2016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参与策划展览“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凯顿斯·金塞(Cadence Kinsey)
《围墙花园:自治、自动与网络时代的艺术》
Walled Gardens: Autonomy, Automation, and Art after the Internet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围墙花园:自治、自动与网络时代的艺术》是对2008年以来与互联网交错的当代艺术的重要研究著作。它聚焦以参与新的互联网技术为特色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到云计算,这些技术重组了线上的生活与劳作。人们通常以备受争议的术语“后互联网艺术”来划分这些艺术家,他们的创作采用了不同的形式与媒介——包括雕塑、行为表演和运动影像——以此直面21世纪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本书聚焦2008年至2016年间在欧洲和美国创作的艺术作品,将这一创作领域的出现置于全球经济衰退和气候灾难的历史背景下,并提出新的互联网技术是在与危机相互构成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因其便于使用、可携带和触手可及的特点,这些技术是互联网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原因。然而,它们也是“围墙花园”的例证,作为专有格式(proprietary formats),这些技术供人们掌控其功能或内容的区间高度受限。令人惊讶的是,许多艺术家选择与这些技术合作而不是抵抗它们,并在此过程中,与他们所质问的结构形成共谋。《围墙花园》探究人们该如何理解艺术与专有技术的日益同化,并提出这些艺术作品所揭示的是一种以自治(autonomy)与自动(automation)之间的动态关系为前提的主体性模型。
凯顿斯·金塞是伦敦大学学院当代艺术讲师,她的工作集中在艺术和技术的历史,以及从 1960 年代至今的现场艺术和行为表演。
吉尔 Z. 霍赫伯格(Gil Z. Hochberg)
《成为巴勒斯坦:迈向对未来的档案想象》
Becoming Palestine: Toward an Archival Imagination of the Future
杜克大学出版社 2021 年12月
在《成为巴勒斯坦》中,吉尔 Z. 霍赫伯格探讨了当代巴勒斯坦艺术家、电影人、舞蹈家和行动主义者如何使用档案对巴勒斯坦的未来展开颠覆性的想象。她展示了裘玛娜·马纳(Jumana Manna)、卡玛尔·阿尔加法利(Kamal Aljafari)、拉瑞莎·山索尔(Larissa Sansour)、法拉·萨雷(Farah Saleh)、巴塞尔·阿巴斯(Basel Abbas) 和鲁安·阿布-拉梅(Ruanne Abou-Rahme) 等艺术家如何重新构想档案。她并不是借由发掘隐匿知识的渴望,而是通过斩断档案与过去的对等关系来接近档案。这些艺术家在对考古学、音乐传统、档案电影和影像片段的使用中想象着一个不受殖民时空限制的巴勒斯坦未来。通过敦促读者将档案视为与历史的一次决裂,而非历史的宝库,霍赫伯格从根本上对档案的解放性潜力展开了二度构想。
霍赫伯格是哥伦比亚大学希伯来和视觉研究、比较文学和中东研究教授。
莎拉 E. 詹姆斯(Sarah E. James)
《纸本革命:不可见的前卫》
Paper Revolutions: An Invisible Avant-Garde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2022年2月
在《纸本革命》中,莎拉·詹姆斯颠覆性地重思前东德地区的实验艺术。与声称东德艺术实践是孤立和保守的传统叙述相对立,詹姆斯提出有关东方集团新前卫实践的新叙事,颠覆了支配西方艺术战后历史的许多假设。她的论述以四位艺术家的实践为基础,他们与众不同地立足于学院、博物馆和艺术市场之外,并在国家审查制度的盲点中进行艺术创作。他们拥抱常被艺术史边缘化的非永久/短逝性实践(ephemeral practices),譬如明信片和信件、草稿和模型、作品集和艺术家书。借助一种“基于生命经验的现代主义”(“lived modernism”),他们创作出一系列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前卫艺术运动的激进遗产为灵感的作品。
詹姆斯审视了构成主义平面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赫尔曼·格洛克纳 (Hermann Glöckner) 的作品和日常实践;实验平面艺术家和具体声音诗人卡尔弗里德里希·克劳斯 (Carl Friedrich Claus);以邮件创作的艺术家(mail art)、具体诗人和观念艺术家露丝·沃尔夫-雷费尔特(Ruth Wolf-Rehfeldt);还有邮件艺术家、“视觉诗人”和装置艺术家卡拉·萨克斯(Karla Sachse)。她表明,所有这些艺术家都拒绝将艺术视为商品或珍稀物品的想法,并相信艺术具有创造集体经验和改变世界的潜力。詹姆斯认为,这些被西方艺术史完全忽略的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从冷战期间的德国浮现出来的最重要的实验艺术。
詹姆斯目前是工作于法兰克福的格尔达·亨克尔教席研究员(Gerda Henkel Fellow),她曾担任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副教授和牛津大学讲师。
米查·卡德纳斯(micha cárdenas )
《诗性操作:数字媒体中的有色跨性别艺术》
Poetic Operations: Trans of Color Art in Digital Media
杜克大学出版社 2022 年3月
在《诗性操作》中,艺术家和理论家米查·卡德纳斯以当代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诗歌为例,阐明寻求安全和生存的有色跨性别策略。卡德纳斯利用去殖民理论、有色人种女性主义、媒体理论和有色酷儿批判理论,发展出一种她称之为算法分析(algorithmic analysis)的方法。通过将算法理解为旨在执行特定任务的指令集合(类似于食谱),她把它们分解为一个个名为“操作”(operations)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操作,卡德纳斯指出跨性别和性别不服从的艺术家(尤其是有色人种艺术家)如何通过重写算法对抗暴力并发展出解放的策略。在她对朱塞佩·坎普扎诺(Giuseppe Campuzano)的全息艺术、艾斯德拉斯·帕拉(Esdras Parra)和 凯·汤姆(Kai Cheng Thom)的诗歌、马蒂 布莱斯(Mattie Brice)的数字游戏、雅耐尔 莫娜(Janelle Monáe)的音乐视频以及自身艺术实践的分析中,卡德纳斯展示了算法分析如何为理解身份认同与压迫的复杂过程以及性别、性取向和种族的交叉性提供了新的模式。
米查·卡德纳斯是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助理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行为艺术、游戏与设计,批判种族和族裔理论。
科贝纳·默瑟(Kobena Mercer )
《阿兰·洛克和视觉艺术》
Alain Locke and the Visual Arts
耶鲁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哈莱姆文艺复兴(Haarlem Renaissance)的领军理论家阿兰·洛克(Alain Locke,1885-1954年)毕生致力于视觉艺术事业。科贝纳·默瑟对洛克的写作和艺术界介入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关注跨文化交织(cross-cultural entanglement)的重要性。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了洛克对现代艺术的愿景,即他将之视为一个图像和思想在离散群体的流动条件下产生新形式的动态空间。
默瑟将这位哲学家定位为非洲现代美学(Afromodern aesthetic)的倡导者,这种美学糅合了欧洲的正规实验和非洲历史的标志性遗产,他进而展示了亚伦·道格拉斯(Aaron Douglas)、路易·麦罗·琼斯(Loïs Mailou Jones)和其他新黑人艺术家(New Negro artists)如何把离散群体与远祖往昔的决裂视为文化身份之重生的前期铺垫。在他出版于1940年的图册《艺术中的黑人》(The Negro in Art)中,洛克还探讨了非裔和白人艺术家处理黑人图像的不同方式。默瑟的解读强调了黑人图像在跨越国家和种族边界时的全球流动性。最后,默瑟探讨了洛克对艺术的投入是如何受到男同唯美主义的影响的。黑人男性裸体,包括里士满·巴特(Richmond Barthé)和卡尔·范·韦赫滕(Carl Van Vechten)的作品,由此揭示出酷儿实践在现代主义的跨文化缘起中的重要性。
科贝纳·默瑟在巴德学院教授艺术史、非洲研究和文化研究,他此前在耶鲁大学任艺术史教授。
文集
联合编辑团队:赞纳·吉尔伯特(Zanna Gilbert)、皮娅·戈特沙勒(Pia Gottschaller)、汤姆·勒纳(Tom Learner)、安德鲁·佩尔恰克(Andrew Perchuk)
《纯粹性的迷思: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具体艺术的物质性》
Purity Is a Myth: The Materiality of Concrete Art from Argentina, Brazil, and Uruguay
盖蒂出版社 2021年8月
《纯粹性的迷思》展示了关于1940年代至1960年代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的具体艺术(Concrete Art)的新研究。“具体”(concrete)一词最初由荷兰艺术家特奥·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 于1930 年拟造,指的是不指涉外部现实的抽象绘画。杜斯堡提出,没有什么比线条、色彩或平面更真实的了。威利斯·代·卡斯特罗(Willysde Castro)、丽吉雅·克拉克(Lygia Clark)、瓦尔德玛·科尔德罗(Waldemar Cordeiro)、赫尔美林多·菲亚明吉(Hermelindo Fiaminghi)、朱迪斯·罗安德(Judith Lauand)、劳尔·洛扎(Raúl Lozza)、托马斯·马尔多纳多(Tomás Maldonado)、何里欧·奥迪塞卡(Hélio Oiticica) 和罗德·罗斯福斯(Rhod Rothfuss) 等艺术家在战后的拉丁美洲重塑了这一概念。
以盖蒂研究所和国际合作伙伴进行的研究为基础,本卷中的文章涉及各类议题,包括具体艺术的一般历史、出现和接受;制作流程和色彩;对作品的技术分析;巴西和阿根廷涂料行业发展的图解年表;纸上的具体艺术设计。本书对拉丁美洲具体艺术运动的技术分析独树一帜,是拉丁美洲艺术的学者、从业者和学生不可或缺的研究参照。
赞纳·吉尔伯特(Zanna Gilbert) 是盖蒂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专家。皮娅·戈特沙勒(Pia Gottschaller) 是考陶德艺术学院的高级讲师。汤姆·勒纳(Tom Learner)是盖蒂保护研究所科学部的负责人。安德鲁·佩尔恰克(Andrew Perchuk) 是盖蒂研究所的副所长。
编者:伊杜尔·阿隆索(Idurre Alonso)、马里斯泰拉·卡西亚托(Maristella Casciato)
《拉丁美洲的大都市,1830年至1930年:城市景观、照片、辩论》
The Metropolis in Latin America, 1830–1930: Cityscapes, Photographs, Debates
盖蒂出版社 2021年8月
本卷文集考察了1830年至1930年间拉丁美洲多个城市的空前增长,观察社会政治变化和剧变如何为大都市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在1830年至1930年的一个世纪中,拉丁美洲的主要城市自独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后历经大规模的增长,培养出一批对现代化和快速实现工业化项目感兴趣的城市新兴资产阶级精英。与此同时,旧城区的下层阶级被铲除和驱逐到郊区。《拉丁美洲的大都市,1830年至1930年 》一书调查了这一扩张过程,重点关注六个首都城市——哈瓦那、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智利圣地亚哥和利马——考察了与大都市有关的社会政治历史、城市规划、艺术和建筑、摄影和电影。
本书取材于盖蒂研究所收集的来自这一时期的大量书籍、版画和照片,大部分直到现在还没有出版。本书运用城市全景图、描绘新社区的规划图、以及记录新颖的交通系统、公共设施、市民空间等的照片揭示城市的变化,描绘了殖民城市转变为具有纪念碑意义的现代大都市的过程,这一转变历程在1920 年代末为今天的拉丁美洲特大都市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伊杜尔·阿隆索(Idurre Alonso) 是盖蒂研究所拉丁美洲藏品的副策展人。马里斯泰拉·卡西亚托(Maristella Casciato) 是盖蒂研究所的高级策展人和建筑收藏的负责人。
编者:玛丽·佩钦斯基(Mary Pepchinski)、克里斯蒂娜·布德(Christina Budde)
《女性建筑师与政治:漫长的20世纪中性别、权力结构和建筑间的交叉》
Women Architects and Politics: Intersections between Gender, Power Structures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Long 20th Century
transcript出版社 2022年4月
在1960年代后期,女性主义学者凯特·米勒 (Kate Millet) 将“政治”广泛定义为使个人所形成的的集体能够对他人行使权威的权力布局。借用这个定义,来自欧洲和以色列的学者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探索了20世纪在女性周旋于权力布局的过程中浮现出的性别化建筑职业人士(gendered professional),这些权力布局包括有组织的宗教、解放运动、文化规范以及浮动不居的政府形态。其他文章思考了当代建筑教育、实践和历史中的权力结构,并提出建筑知识、表征机制和职业活动的其他方式。
直至2020年,克里斯蒂娜·布德是法兰克福德国建筑博物馆(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的公共建筑教育策展人。她的策划关注当代建筑、摄影、文化教育以及非正规教学。玛丽·佩钦斯基在德累斯顿理工大学教授建筑与社会,她的研究关注建筑与性别,并在多所学院担任妇女与性别研究的特邀讲席。她们共同参与了德国建筑博物馆2017年题为”女性建筑师:女性作为建筑师的百年“的展览。
文献来源
Anneke Lenssen. Beautiful Agitation: Modern Painting and Politics in Syr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ptember 2020.
Natasha Eaton. Travel, Art and Collecting in South Asia: Vertiginous Exchange. Routledge, December 2020.
Kajri Jain. Gods in the Time of Democracy. Duke University Press, March 2021.
Kaira M. Cabañas. Immanent Vitalities Meaning and Materiality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pril 2021.
Joanna Page. Decolonizing Science in Latin American Art. UCL Press, April 2021.
Anna Arabindan-Kesson. Black Bodies, White Gold: Art, Cotton, and Commerce in the Atlantic World. Duke University Press, May 2021.
Joseph L. Clarke. Echo's Chambers: Architecture and the Idea of Acoustic Spac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June 2021.
Alvy Ray Smith. A Biography of Pixel. MIT Press, August 2021.
Cole Roskam. Designing Reform: Architectu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70–1992. Yale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2021.
Cadence Kinsey. Walled Gardens: Autonomy, Automation, and Art after the Interne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2021.
Gil Z. Hochberg. Becoming Palestine: Toward an Archival Imagination of the Future. Duke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2021.
Sarah E. James. Paper Revolutions: An Invisible Avant-Garde. MIT Press. February 2022.
cárdenas, micha. Poetic Operations: Trans of Color Art in Digital Media. Duke University Press, March 2022.
Kobena Mercer. Alain Locke and the Visual Arts. Yale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22.
Eds. Zanna Gilbert, Pia Gottschaller, Tom Learner, and Andrew Perchuk. Purity Is a Myth: The Materiality of Concrete Art from Argentina, Brazil, and Uruguay. Getty Publications, August 2021.
Eds. Idurre Alonso and Maristella Casciato. The Metropolis in Latin America, 1830–1930: Cityscapes, Photographs, Debates. Getty Publications, August 2021.
Eds. Mary Pepchinski and Christina Budde. Women Architects and Politics: Intersections between Gender, Power Structures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Long 20th Century. transcript Verlag, April 2022.
(完)